本报记者 刘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COFER中占比创五年以来新高。有分析称,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重要性持续上升,人民币的重要性将继续提升。
虽然目前外资所持人民币资产规模还较小,以人民币计价的全球金融交易份额较低,但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发展潜力。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对记者表示,自2009年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货币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人民币会顺势而为,为其更广泛地使用做好充分准备。预计未来或出现更多境外人民币贸易融资机遇,以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交易水平有望迈上新台阶。
斯宾塞表示,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从2010年的0.6万亿元升至2021年的37万亿元,体现了资本项目开放的力度,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额增长了10倍,达到5.8万亿元。2021年,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项目收支规模为290亿元,反映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增加。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2年1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金额中的占比升至3.2%,而这一比例在10年前仅为0.2%。
与此同时,人民币正迅速成为国际交易的载体货币。人民币直至2012年才作为储备货币出现在各国央行的投资组合中。2016年,人民币仅占全球总储备额的1%,截至2021年底,该比例升至2.7%。斯宾塞表示,虽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仍较小,但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不过,人民币距离真正的国际化即在境外被大范围使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2020年至2021年间,超过20%的经常项下非贸易收支以人民币结算。2009年以来,包括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股票和债券通项目在内的资本项目监管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境外投资中国市场的便利化。
过去几年内,中国被纳入全球多个重要债券指数,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资金流入激增。斯宾塞表示,目前,外资投资者持有约11%的政府债券(约占整个债券市场的3%)和2%的股票。过去两年间,通过资本项目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是经常项目的3倍多。尽管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股票和债券市场,但在全球股票、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以及大多数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比例仍远低于其相对规模。
斯宾塞认为,“国际化”的含义与跨境投资或计价货币的选择大相径庭。尽管人民币的跨境流动正迅速增长,人民币的离岸使用却进展缓慢。虽然在中国约有15%的贸易流动以人民币结算,但仅有1.8%的全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
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斯宾塞建议,离岸人民币市场需要拥有足够充沛的流动性,不仅仅在中国香港,也要覆盖北美和欧洲交易时段,以便市场参与者对冲人民币风险敞口。随着离岸市场的增长,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在岸市场发生较大的背离。因此,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岸与离岸市场的一体化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