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起2023年上半年的国际财经焦点事件,欧美银行业危机应该榜上有名。始于今年3月的欧美银行业风波,至今已发酵蔓延4个月有余。在危机爆发最初,欧美决策者快速出手提供足额流动性,以满足各银行储户的提款需求,这曾很大程度上缓解市场恐慌情绪,使得欧美银行业危机暂缓。但欧美银行业的“地雷”远未拆除,投资者的担忧点也逐渐从孤立的风险事件演变为对欧美银行体系的担忧。欧美银行业危机究竟缘起何处?当前欧美银行风险状况如何?是否还存在潜在的重大风险点?
“多米诺骨牌”效应上演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轰然倒闭,成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发生的最大宗银行倒闭事件。3月12日,美国政府宣布关闭签名银行。3天内两家银行倒闭,一度导致美国银行业惨遭投资者抛弃,股价大幅下挫。与之类似,3月15日,欧洲银行业巨头——瑞信在瑞士证券交易所股价一度暴跌超过30%至1.55瑞士法郎的历史新低;其债券价格也大幅下跌,防止银行违约的金融合约利差成本则飙升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欧美银行业一时间陷入“风声鹤唳”的状况。随后,受益于欧美监管者的大力扶助,硅谷银行、瑞信等危机解除,市场恐慌情绪得以缓解。
然而,不足两个月的时间,美国银行业又一家银行陷入危局。由于存款大幅流失,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状况急剧恶化而宣布关闭。4月3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控制了陷入困境的第一共和银行,随后宣布出售其大量资产和存款。这意味着在硅谷银行“爆雷”引发美国银行业危机以来,不到两个月,此前美国排名前20名的商业银行已经倒闭3家,合计总资产近5500亿美元,占美国商业银行4月总资产的2.4%,金额和占比均超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另有数据显示,自2022年4月13日见顶后,美国银行的总储蓄水平开始趋势性下降,截至5月10日,累计减少1.04万亿美元。与之类似,根据欧洲央行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的5个月内,储户从欧元区各银行取走超过2000亿欧元,2月份资金流出达到创纪录的680亿欧元,3月份流出620亿欧元。
专家表示,欧美银行业危机的背后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则,从风险暴露的原因看,经营策略相对激进、风险控制机制缺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是涉事银行率先爆发风险的主要原因。二则,从宏观共性看,欧美央行为降低通胀持续大幅加息导致利率曲线系统性走平乃至倒挂,使银行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遭受冲击,是欧美银行风险集中暴露的深层次原因。
危机仍可能卷土重来
数月以来,伴随着欧美银行业风险持续发酵蔓延,涉及银行从中小银行扩散至大型银行,引发市场对经济、金融风险的广泛担忧。目前看来,欧美银行业乐观的因素包括,欧美决策者对各银行的救助似乎暂时限制了风险的蔓延范围,同时,欧美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收益率等关键指标均明显好于疫情发生前水平,也优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然而,随着近来美联储“鹰”声不断,欧美央行仍将在下半年加息,由此带来利率高企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的时间拉长的现象;在此背景之下,欧美银行业将会面临日益艰难的经营环境。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显示,风险的蔓延速度甚至可能在后期“指数型”上升。
具体而言,其后续风险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规模衍生品波动风险集中在欧美大型银行。金融衍生品具有高波动、高杠杆的内在特点,欧美银行衍生品规模高且集中在大型银行,是潜在重要风险隐患:一是欧美银行业衍生品合约名义规模是各自总资产规模的10倍左右;二是欧美银行衍生品风险主要集聚于大型银行;三是疫情后衍生品中央清算合约比例降低,违约风险上升;四是利率和外汇衍生品合约占比超九成,价值面临剧烈波动风险;五是与总资本相比,欧洲银行衍生品信用风险敞口扩大。其次,当前美国商业地产价格攀升至历史高位,加上融资收紧、办公楼需求下降,相关违约风险已经逐渐暴露,而中小银行拥有银行业约七成的商业地产贷款风险敞口,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近三成,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数据显示,美国商业地产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从2021年7月的3.6%上升到目前的10.6%。中小银行的信用危机及其衍生风险也会导致信用条件自发性收紧,进一步扼制实体经济需求,形成负反馈——而这一负反馈机制,最终会加剧美国银行业危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