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参加2023中国金融论坛并发表演讲。会上,余伟文称,在内地金融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香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香港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资本市场、金融基建配套及制度规则,既在传统经贸领域担当内地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人,也为内地企业提供便利、高效的境外筹融资平台,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余伟文表示,香港是内地“招商引资”的窗口,外商直接投资内地(FDI)有超过六成经香港进行,香港也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枢纽和跳板,内地对外直接投资(ODI),同样有六成投往香港,或经香港投资到其他地区。
(资料图)
依托优质的银行服务、成熟的股票和债券市场,香港一直是内地企业的首选境外筹融资平台。首先,香港银行业为内地企业境内外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内地相关贷款占香港银行贷款总额约四成。随着内地金融业的发展,香港也成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视窗,其中,中资银行近年在香港迅速发展,资产规模在香港银行体系的占比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外资、港资银行也不断增配人手和资源,以香港作为据点,大力扩展与内地相关业务。以股票市场为例,目前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超过一半为内地企业,占香港股市总值约八成;近年香港也积极优化上市制度,便利优质的科创企业来港融资,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上月底更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机制。这些优化措施为内地新生科创企业,开辟了境外融资管道。
此外,香港更是亚洲最大的国际债券发行中心,在港安排的债券发行额占区内的三分之一,当中超过八成发行人是内地机构和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内地资本账户有序开放进程中,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回顾内地金融市场引入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历程,例如推出QFII及RQFII时,香港机构都是首批入市,率先为内地金融市场引入境外长期资金。
内地金融对外开放仍有巨大空间
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助力内地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余伟文称,要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他指出,2014年开通的股票通,和2017年开通的债券通,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重大举措,不仅是近年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来源,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便利,令他们可以沿用国际市场惯例和熟悉的境外中介机构,配置内地股票、债券资产。目前,国际投资者的A股资产有近七成是通过股票通持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也有六成是通过债券通进行的。可以说,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国际投资者对内地金融市场的认受度和参与度,提升人民币资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助力内地股票、债券纳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指数。
然而,目前外资持仓仅占内地股票市场的4%和债券市场不足3%。因此,余伟文表示,内地金融对外开放仍有巨大空间。比如进一步优化和扩展互联互通机制,例如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增强内地金融市场的活力与国际竞争力。
余伟文建议,尽快开通互换通北向交易。目前债券通投资者仍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只能利用离岸人民币互换产品进行对冲,投资者普遍希望进入在岸利率互换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也提高他们的对冲效率。如果能让他们进入一个比较有流动性的利率互换市场,这样在市场波动时,就可以避免抛售现券,减少市场波动,也有利于金融稳定。
提升境内外企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对人民币需求
自2004年推出个人人民币银行业务、2009年完成首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过去20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稳步发展。香港拥有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国际领先的人民币结算能力,和成熟的离岸人民币生态圈。2022年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已经达到9.3万亿元人民币。
余伟文称,RCEP的落实、我国与海湾地区国家合作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提升境内外企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对人民币的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动能。香港将从流动性、产品和金融市场基建这三方面,为境内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特别是便利内企在跨境交易中更多使用本币,降低货币错配风险。
在流动性方面,去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建立常备货币互换安排,并大幅增加互换额度至80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提高了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的稳定性。
除了致力于发展多元化的离岸人民币资产,让人民币的持有方拥有更多投资选择,从而提升海外企业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意愿,香港最新的举措是引入港股“港币-人民币双柜台庄家机制”,目前已有多家主要上市公司表示有意去增设人民币柜台。
此外,香港拥有成熟的人民币外汇和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交易量居全球离岸市场首位,可为投资和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机构提供配套风险管理服务。
在金融基建方面,香港金管局正不断提升香港的离岸人民币支付和清算能力。首先,将做好市场联系和推广,将其发展成为国际中央证券存管机构(ICSD)。其次,也将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研究和应用工作。